互聯網人身險規模保費連降兩年“線下”轉“線上”遇瓶頸2019-04-03 18:07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瀏覽數:73次
4月2日,《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已于近期向各保險公司下發了《2018年度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保費規模、經營主體、產品類型及當前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面臨的挑戰等方面分析了2018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并對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監管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全年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193.2億元,同比下降13.7%,這已是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規模保費同比下降13.7% 《報告》顯示,2018年共有62家人身險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相比2017年底增加1家,占保險業協會人身保險會員公司總數的七成,其中中資公司38家,外資公司24家。 繼2017年互聯網人身保險規模保費首次出現負增長,2018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規模發展勢頭持續放緩,全年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193.2億元,同比下降13.7%。 相比2013~2015年間互聯網人身保險的高速增長,近三年來,互聯網人身保險行業規模保費收入趨于穩定,傳統人身險公司借助互聯網渠道快速、低成本地接觸海量客戶,“線下”到“線上”轉移的發展方式已進入瓶頸期。 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前幾年所謂的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大多是以萬能險、投連險等投資型產品為主。近幾年人身保險公司調整業務結構,控制中短期產品規模,回歸保險保障,所以近兩三年來規模保費持續下降,是正常反應。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統計,2018年互聯網人身保險規模保費位列前十名的公司分別是建信人壽、國華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平安人壽、弘康人壽、農銀人壽、國壽股份、光大永明人壽、合眾人壽及平安健康,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100.4億元,占互聯網人身保險總規模保費的92.2%。不難發現,規模保費排名前列險企中的銀行系保險公司頻頻現身。 從業務增速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增長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別是復星保德信人壽、前海人壽、人保健康、合眾人壽、信泰人壽、恒安標準人壽、中信保誠人壽、華泰人壽、百年人壽及平安健康,多為中小人身保險公司。 健康險逆勢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2018年互聯網健康保險業務持續高速增長,健康保險在互聯網人身保險中的比重首次突破至10.3%。 具體而言,2018年互聯網健康保險累計實現規模保費收入122.9億元,同比增長108.3%。其中,費用報銷型醫療保險仍是受市場歡迎的主力險種,全年累計實現規模保費64億元,同比增長133.3%,占互聯網健康保險總規模保費的52.1%;重大疾病保險實現規模保費33.9億元,同比增長68.7%,占互聯網健康保險總規模保費的27.6%。 互聯網健康保險近幾年持續穩定增長,規模保費從2015年的10.3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22.9億元,三年間增長了11倍,人們對保障型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 近年來,發展保障型產品也成為了業內共識?!?34號文說到底就是讓保險公司發展純保障產品和健康險業務,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健康險業務的發展潛力會很大?!贝饲?,新華保險原董事長萬峰在媒體開放日上曾表示,在健康險業務中,重疾險和醫療險會成為重點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成為險企的競爭重點。 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首席合伙人陳凱表示,中國的商業健康險市場不僅是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健康中國2030”國家戰略的內在要求。隨著個人衛生支出增加、慢病人群擴大、人口老齡化來臨、城鎮化進程加速、中等收入群體壯大等社會現象的發展,人們對于健康保障的需求日益增長,因此這是一個高增長高潛力的巨大藍海市場,但知易行難,機遇與挑戰并存。
|